酒吧在中国刚刚产生的时候,许多酒吧千篇一律。每个酒吧经营与别的酒吧经营没有什么区别。之后不久,一些酒吧设计里开始有了乐队演奏;在接着,一些酒吧设计里出现了鲜咖啡,出现了各种啤酒和红酒。为了和别的酒吧区别开来,每个酒吧都在不断地改进,去寻找、营造属于自己的酒吧的风格和特色,酒吧之间的竞争就这样展开了。
今天,在很多都市中,酒吧文化已经让大家司空见惯,许多孤立的酒吧甚至已经连成了一条街,形成了酒吧区,成为当地时尚生活的标志。
传统的中国社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酒吧文化,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人在经历了漫长的物质匮乏之后,重新开始享受带有审美性质的公共环境。人们进入咖啡馆、茶室、冷饮店等这些地方谈情说爱,或者交换某些与环境有关联的思想,在消费的同时,也购买了公共环境提供的所谓情调。社会转型和经济文化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更强的消费能力。传统的交际和聚会方式已经落伍。于是,人们开始试图寻找一些更加随意、更具个性和品味的交际方式。西式酒吧设计由于没有兴趣爱好的局限,酒吧中的交流方式更加奔放、浓烈和畅快。因此,同其他交际场所相比,酒吧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亲和力,更像是一个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场所。所以酒吧开始进入中国社会并受到前卫、时尚和思想开放人土的欢迎。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酒吧文化概念既是多元的又是单一的。多元化表现在酒吧设计本身的多元表现形式和人们对酒吧文化的多元化理解;单一表现在人们对酒吧功用的认知上。谈到酒吧,有人会认为那只是年轻人喧哗、发泄的场所。其实,它和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有着不少相似之处。比如说茶文化,从本质上讲,酒吧就如作家老舍笔下的茶馆,或者是戏园子那种精神交流的场所。只不过酒吧带有浓郁的西方义化色彩。对于中国人来说,酒吧是异质的东西。它的一大功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相互交流的场所。